这是一项很大的改动,之前演武院与作院一直是不相干的两个机构。研究兵甲器械改进,是李从璟加给作院的一项职能。而今,并入演武院的就是作院的这部分职能。如此一来,作院就重新回到单纯的兵甲器械制造机构的位置。 研究军事工业、科技,本就是军校职能的一部分,而李从璟就是按照后世军校的标准,来打造演武院的,所以这部分职能理当从作院划分出来,并入演武院。 演武院建在城东,占地五千余亩,其中布局极为广阔。李从璟前来视察的时候,杜千书已经走马上任,出任演武院副院长,实际上履行院长职责。 对演武院,秦王府的一众官吏并不陌生,早在幽州之时,诸人就没少跟演武院打道。李从璟带秦王府官吏抵达演武院大门前时,杜千书已经等候在门外——除却杜千书本人,倒是并无其他演武院教员、学员相,李从璟没打算耽误演武院正常运作。 演武院牌楼外,有石狮两座,高过大汉,显得极为威严。牌楼上“演武院”三个隶书大字是李从璟亲笔题写——原本此事要李嗣源为之,奈何李嗣源并不识字,一手书法恐怕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其中意境。倒是李从璟,毕竟曾苦心孤诣寒窗十载,字哪怕写得不如书法大家,毕竟也拿得出手。 “恭秦王殿下。”杜千书上前行礼。 若说杜千书在幽州时,还有几分青涩未褪,经过多年磨砺,此刻看来,却沉稳大气,举手投足间气势雄浑又不失内敛,即便是在人边地的洛,独当一面也是没甚难度。 杜千书在上任前就去秦王府拜会过李从璟,他就职演武院,李从璟对他事先也有过一番“培训”,此刻倒没有多少话需要多言,众人直接走进大门。 进得演武院,门屏处耸立一块大石,上书“汉唐雄风”四字,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装饰。 这四字,却是由李从璟提议,而出自李存审之手。老将军戎马一身,军功独步一代人,早已成为当世将士仰望的存在,无数事迹演化为传说,在军中广为传。 这四个字,雄浑厚重,杀气凛然,笔画间尽显昂扬奋发之气,又不失儒雅之,稍知书法的人,便能从这四个字中,体会“汉唐雄风”的真正含义。 过大石,是一矩形巨大广场,广场上没有其他物件,唯一座座丰碑! 每一座丰碑上,都有文字印刻,上面的内容,都是有唐以来的一场场经典战役、一位位旷世名将、一个个不朽传奇。 演武院新生入学,第一件事便是在教员带领下,了解这上面的一个个故事。 可怜无定河边骨,犹是闺梦里人,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山。沙场铁血,多少儿郎马革裹尸而还,何为军人,何为荣誉,何为家国,尽在于此。 而凡留名于此的人,将被世世代代后人铭记,同时时时刻刻惕励后来之人。 有字的丰碑,不下百数,却只占据广场丰碑总数的十分之一,这里的绝大部分丰碑,上面并无文字。而有文字的最后一座丰碑,上面记载的,正是李从璟军进西楼、大败契丹,迫使契丹签订城下之盟的事迹。 这意味着,凡能为国而战,为国而胜之将士,皆有可能在此留下姓名、事迹、功勋,从而芳百世,被无数后来人敬仰、传颂,成为后世楷模! “凡进演武院之学员,成则为将,不成则为卒,孤要让他们时刻记住,军人,为国征战,是一生使命!他们的血,要为国家而,而国家也会记住他们!”李从璟曾在演武院落成之后,如是对整个演武院道,“凡将士,士气为先,气乃军之魂,将士有奋发烈之气,方能舍生忘死,方能争先杀敌,今立军碑,因在于此!” 当年李从璟在淇门练军时,曾绘“魁首”“没鸟”旗,发给诸军,用意在烈将士苦练技艺。只不过,比起魁首、没鸟之分的方法,如今立军碑的措施,却是要方正持久得多。 演武院建筑不少,分区与后世学院相差不大,唯一不同之处在于,建筑没那般高,顶多三层。但要论气势,却要雄浑大气得多,且风格也不一样,演武院的格局、建筑,处处透着峥嵘之气。 占地八千多亩的演武院,更多地方没有建筑,被分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校场,方便学员演练各科武艺。 除此之外,演武院还在洛城东郊设有万亩模拟实战区。这些地方经过改造,设有城池、河、山川等地形地势,是真正的用兵之地,可容纳数百人往来征战。对这些地方的运用,就是力求接近实战,来检验学员指挥战役、战斗的能力。军队秋有都试,演武院同样有。 “依殿下之意,作院并入演武院的部分,改称‘军备研制处’。因‘军备研制处’涉及火药、重弓、重弩以及重型器械研制,所以单独设在学院东部,与主体建筑隔开,以免‘军备研制处’试验武器时误伤学员。” 杜千书一边说着,一边将李从璟引向“军备研制处”。 第493章 天成新政初现世,厉兵秣马看天下(二) 军备研究处的人向来都是一副疯子般的模样,披头散发者有之,衣衫污秽者有之,脸花如菜者有之,作为这个时代最特异的机构,李从璟不可避免让他们的工作最为纠结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 然而,李从璟固执的认为,科研资深人士就该是这番模样。 军备大致可分为五类,刀、铠甲、弓弩、马匹与城池攻守器械。 有唐一代,冶铁技术得到改善,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,使得这一时期的铁制战刀更加锋锐,横刀、马槊等的运用已经达到一个高峰,要突破非是易事。 铠甲被称为国之重器,汉时玄甲,魏晋具装铠,在此时都被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所替代,明光铠等重量更轻,但防御力却得到提升,工艺也算冠绝一时。 铠甲因装备骑兵、步兵不同而有所差别。南北朝时,因马镫的趋成和大量使用,使得骑兵由汉时的轻骑兵向重骑兵发展,人马皆以重甲防护。然因唐军主要对手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,但凡征战,多以长途出击为主,因是唐军虽也有重骑兵的存在,更多的还是轻骑兵。 到了黄巢之后,藩镇争雄,多以重骑兵为杀招。然则中原多年内耗,使得重骑兵愈发难以组建,当前的骑兵,无论是庄宗的从马直,李嗣源的左军,亦或是君子都,都是轻骑兵。 轻骑兵对铠甲的需求比之重骑兵,要低不少,骑士虽说甲胄完全,然则裙甲、膀甲都缩短不少,而战马更是只护前和脸部,为弥补防御,骑兵另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甲片。 “铠甲之改善,要从锻造工艺上着手,变热锻为冷锻,若能得此突变,则铠甲不仅重量更轻,而且防御力更强。”李从璟在对军备研制处提意见时,如此说道,“当然,制造起来也会更加麻烦,但这却正是尔等用武之地。” 李从璟说的冷锻甲,最早为西夏人掌握,一副甲胄甲片多达三千片往上,重量却能下降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,防御力提升更大,同一时期,哪怕是宋朝引以为傲的步人甲,也难与其争锋,绝对是铠甲技艺的高峰。 “若能得冷锻甲,孤将在军中重组陌刀大阵!”最后,李从璟如是说道,“一旦如此,来之陌刀阵,威力必定更胜以往。” 唐朝之后,影响力突出的陌刀阵不复现世,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。但其威力堪称空前绝后,让人不能不神往,史说其阵“进如光墙,人马俱碎,守如城壁,陌刀如墙”,作用可类比后世坦克一二。 军备研究处的两位老人,徐半仙、刘老实在听闻李从璟“冷锻”的说法后,先是惊愕,而后面疑惑道:“冶铁之法,高热铁软,方能改变形状,若是铁冷,便是形状已定,这却如何再行锻造?” 这倒是问住了李从璟,他后世那点可怜的物理知识早就还给了老师,哪里还记得个中细节,能知道冷锻这回事已是难得了,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,沉了好半晌,李从璟道:“冷锻,就是对物料在回复热度以下进行的锻造,铜、铁、铝在寻常热度下的锻造成型,即是冷锻……” 说了半天,也自觉没说透彻,于是道:“具体如何,得需要诸位大匠琢磨,孤见识有限,只能以此抛砖引玉,望诸位能不负朝廷厚望。一旦冷锻之法成,则大唐铠甲当独步天下,此为青史留名之功勋。” 既然说不清楚,只能以大义和名利作为惑,让他们自个儿去想办法了。 徐半仙、刘老实一听能青史留名,张大了嘴巴,那一向是士子的专利,现在他们也能如此,岂能不心动非常,当下也顾不得再问什么,连连点头作出保证。 李从璟微笑点头,表示很意。 刀、铠甲说完,再说弓弩。 除却旅臂短弩这些小弩,大型弩具一般都是抛,秦汉时中国弩便已独步天下,缺点是速低,因此军中一般都是弓、弩皆有。 唐军中的弩一般有四种,程三百步之伏远弩,程二百三十步之臂张弩,程二百步之角弓弩,程百六十步之单弓弩。至于旅臂短弩,程百步左右,短小易携带,使用快捷,多为斥候装备。 除此之外,便是车弩,又称弩。车弩十二石,以转车张弦开弓,弩臂上有矢道七条,居中矢道置一巨箭,长三尺五寸,五寸,以铁叶为翎,左右各置三支略小箭矢,诸箭齐发时,“所中城垒无不摧毁,楼橹亦颠坠”,绝对是大规模杀伤武器。 此前在幽州时,李从璟曾让刘老实研制改进弩具,要求程三百步,而能加快发速度,临阵能多发一矢。 此事说来简单,真做起来却是极难,耗费数年,在李从璟进入渤海时,颇有眉目,后来证明工艺并不稳定,常使弩具崩坏,此事遂罢。而后,刘老实转而研究强弩,着重提高程。 如今,此事又有了眉目。 “要临阵多发一矢,若是着重于提升弩具发速度,实不可为,但若是着重于提升距,则同样可收获此效,且效用要大得多。”当时刘老实对李从璟说这番话时,羞得李从璟恨不得找地钻下去,这实在是丢脸丢得太大,俗话说隔行如隔山,这话真是不假。怕就怕明明不知,却要装作知道,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。 “新弩研制的如何?”李从璟这回决定不再多话,只问这个问题。 “先前已经提升距到三百二十步,然则老朽以为仍有提升空间,正在改良。预计成型后,距可达三百四十步。只不过其间工艺复杂,牵一发而动全身,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。”刘老实道。 “三百四十步?”李从璟与莫离相视一眼,都是了口凉气。 别看三百步与三百四十步只相差四十步,但这乃是一百零五与一百零六的区别,是质变,两者不可同而语。 “可曾命名?”兴奋之余,李从璟关切的问。 刘老实应该是成竹在,觉得研制成功不用多久了,故而老神在在道:“正待殿下赐名。” 李从璟沉片刻,道:“三百四十步,真乃有如神助,不如就叫神臂弩,如何?” 莫离等笑道:“善!” 说完弓弩,便是马匹、城池攻防器械。 大唐如今据有河套之地——丰、胜等州,此乃历来养马胜地,有此马场,大唐暂不缺良马,马匹可以不用多言。至于城池攻防器械,并不是军备研究处先前着力重心,因而一笔带过。 接下来要说的,是最后一项研究,也是李从璟最为看重的一项研究——火药。 火药用于军事,在前些年就有了。天佑元年时,杨行密攻打豫章,就用了火药,只不过注重的功能在于燃烧,而不是爆炸。 当世火药是黑火药,燃烧可以,要说爆炸就勉强了。李从璟想要的,就是将火药改进成为炸药。要提升火药爆炸能,得催动黑火药向黄火药转变,其中关键在于两点,一是研制出硝化甘油,改变火药配方,二是提升安全,将导火索与雷管结合运用。 欧洲人做这件事,用了三十多年。李从璟等不来三十年,且不说战死沙场,他都不确信以这个时代的卫生、医疗水平,他还能不能再活三十年。 至于什么是硝化甘油——李从璟不知道,火药配方如何改进,他更是闻所未闻。若是早知道这辈子要穿越,别的姑且不说,首先怎么都得把炸药的配方记住了,这绝对是横扫天下的至尊利器啊! 有了这东西,战争的方式都将发生本的改变。 临行前,李从璟只能拍拍徐半仙的肩膀,聊以宽、鼓励。火药如何改进,他实在是莫能助,只能提供这么一个思想、方向。反正徐半仙在信了李从璟口中火药的威力之后,已经将其作为这辈子一生唯一的事业,五年、十年都不会停下脚步。 对此,李从璟只能衷心希望在徐半仙的有生之年,在他的有生之年,能够看到这东西面世。李从璟能做的,就是徐半仙要什么他就给他什么,除了女人——他觉得给女人只会让徐半仙死得早些,女人身上又没有硝化甘油。 视察完演武院,李从璟回到院长办公室,在这里,有一份军事评估等着他过目。 这份军事评估,仅是题目就足够触目惊心,《伐蜀攻略》。 这是经由军情处、参谋处、演武院三者合作,耗时半年拟定的策略。这份策略,立足于军情处对蜀中山川地势、入蜀路线、蜀中兵力布置、各主要关隘城池城防情况的实地详细打探,而后经过参谋处与演武院的推演,最终形成的手稿。 与之相对应的,秦王府中,李从璟案头就有一本类似的军事评估。 那份评估的名称,叫做:定荆南。 第494章 天成新政初现世,厉兵秣马看天下(三) 演武院的《伐蜀攻略》虽说只是初稿,但基本对两川进行了完整剖析,提出的伐蜀策略可行也是极高,虽则如此,这份评估却也没有太多需要说叨的地方,毕竟是一份纯粹的军事报告。 这份报告在修改、完善之后,自然会被送上李嗣源案头,若是两川形势恶化,大唐与孟知祥不得不开战,这也将成为大唐后伐蜀行动的重要依据。 对待孟知祥,之前李从璟与李嗣源就已定下策略,也施展了众多措施。然则孟知祥认准了现今大唐无法对其进行攻伐,因而其子野心已愈发不可遏制,对待朝廷诏令从来都是奉违、敷衍了事。这就使得大唐明面上拿他仍然没辙——就连减赋的诏令,孟知祥也未施行。 说来孟知祥也是一时人物,身边以不乏辅佐之人,自然不会如此好对付。 前些时候,朝廷派遣李严去到蜀地催响,意运回蜀地府库的钱粮,李严到了蜀地之后,孟知祥不仅不奉命,反而给他安上一些罪名,将其扣押。 如此行径,已然跟造反无异,就差正式跟朝廷撕破脸皮了。 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,朝廷眼下限制孟知祥的策略,是在东川节度使身上做文章。原本,东川节度使为董璋——后与孟知祥一同举事。然如今董璋早已身死道消,眼下的东川节度使,乃是庄宗任命的李绍斌。 朝廷因是下令,将李绍斌移镇横海,另用大同节度使秦仕得出镇东川。 比之两川,眼下朝廷对藩镇的焦点,还是集中在荆南,因为荆南形势变化得更快些。 高季兴索要夔、忠、万等州,依照李琪所献对待荆南应该“缓图急击”之策,李嗣源便答应了高季兴所请。原本此事就此罢了,高季兴得到好处,总该消停一段时。 谁知这高季兴上表之后,不等朝廷下诏,即自行发兵占据夔州。更为过分的是,他竟然拒绝朝廷使臣入境! 如此作为,顿时让朝廷脸面无处安放,是可忍孰不可忍,若是任之由之,往后天下藩镇还有谁将朝廷放在眼里? 李嗣源大怒,兴兵攻伐,甚至连将帅都已选好,要以襄州节度使刘训为招讨使,攻打荆南。 若果真如此,则荆南必定如历史原迹,最终投向吴国。 时值李从璟东行滑、濮,在接到李嗣源递来的消息之后,连忙上书,请李嗣源不得妄动刀兵,并且献上应对之策:夔州既已许给高季兴,如今他夺了,给他便是。然则为惩罚其鲁莽行径,忠、万两州,不再相予。 随李从璟上书一道送回洛的,还有李从璟攻下濮州,尽屠银效节军与其家属数万人的军报。 高季兴原本还想要忠、万两州,甚至是归、峡等州,得知李守敬作,而百战军三克城,银效节数万人被诛尽的消息后,大为惊骇,随即上表谢罪,表示愿服从朝廷安排,只字不再提忠、万等州。 由此,两者相安,李嗣源也就罢了让刘训去攻打荆南的念头。 只要高季兴还给朝廷留脸面,不让朝廷太难做,朝廷就能让他再多舒服一阵子,后南定荆南,也不会让高季兴太难看。mMCzx.com |